“雖然現在整個行業(yè)都在喊增量,但準確來說,母嬰存量市場依然存在,應當與增量并重!闭劶爱斍澳笅胧袌觯不諓坌挠H子園總經理譚傳濤的觀點一針見血。
事實上,輔食這個行業(yè)更是如此,在很多渠道,門店銷售額一直保持在3%左右,增量的效果并不明顯,那么輔食的增量到底在哪?
后市場“雞肋”觀念
輔食經過幾十年的發(fā)展,隨著人群觀念變化,逐漸步入“后市場經濟”時代。
所謂人群觀念變化,是隨著90后消費人群成為主流,消費者的觀念正發(fā)生極大改變,比如消費者越來越依賴工廠輔食、越來越追捧有機輔食等等。
因此,市場從主要填補空白期轉向白熱化的品牌競爭期。亨氏、嘉寶等進口輔食的霸主地位已經受到挑戰(zhàn),眾多優(yōu)秀國產品牌先后入場,不斷打造品牌力,爭奪市場份額。也就是后市場經濟時代到來。
那輔食增量為何不如我們想象中迅猛?
原因很簡單,品牌激烈競爭下,所謂的增量空間只能是“你來我往”的爭奪戰(zhàn)場,而消費者教育仍然像是茫茫冰雪覆蓋的大地,在冰雪未消時“增量”難以滋潤輔食市場,更多的變成了不得其道的搖旗吶喊。
存量空間挖掘點
事實上,消費者觀念的變化不止于此。在某些縣城,輔食的食用介入時間從6個月變成4個月甚至更早。這主要是因為有很多工薪階層生寶寶,四個月產假結束,由于寶媽要回到工作崗位,寶寶要斷奶,寶媽就會考慮直接給孩子選用輔食。
由于輔食能夠培養(yǎng)孩子的喂養(yǎng)習慣,其食用周期正在不斷延長,從原來的三四個月到現在可以吃到一兩歲。這種觀念上的根本變化使得存量空間有了更多的挖掘點。也就是說,后市場人群的觀念變化是全方位的,既影響增量空間又波及存量空間。
說到存量的價值,我們以用品為例。在浙江許多三四線城市,一些進口母嬰店曾經以用品為主要品類,大件賣的風生水起,可謂增量迅猛。由于當地傳統(tǒng)母嬰店的奶粉和紙尿褲動銷艱難,增量有限,傳統(tǒng)母嬰店一窩蜂扎進了用品市場,進口母嬰店的用品份額便逐漸下降。
其實,無論是進口店還是傳統(tǒng)店,無論是用品、奶粉還是其他母嬰品類,經歷一段市場空白期后,增量便會逐漸下滑,尋找新的增量會越來越難。
但是這些進口母嬰店老板的想法并未局限于此,他們認為,國產奶粉沒有資源支持可以不賣(相較于傳統(tǒng)母嬰店),用品沒有增量也可以調整到營養(yǎng)品、輔食,把這兩個專業(yè)性較強的品類做好服務,搞好存量市場,就能生存下去。
但是,這個做法仍然需要驗證。如果渠道在挖掘輔食增量市場的同時,把存量變?yōu)樵隽,得到更多消費人群的認可,是否可以獲得更大增量,立于不敗之地?